美术天赋主要是什么能力(学美术天赋有多重要)
1. 学美术天赋有多重要
有没有天赋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

1、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美好的来源,只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
2、有没有超强的观察能力。但观察能力可以培养。
3、对色彩的敏感度很强。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色彩纷呈,拥有色彩的敏感度,就能呈现一个不一样的色彩世界。
4、手高眼低的能力。表现力一定强,才能把看到的反映到手上,通过手绘制出美好的作品。
2. 美术天赋高的人一般都是什么样的
天生有艺术家天赋的智商应该是高的,人的天赋是分好多方面的,而各个方面也有相辅相成的。艺术是美的体现形式,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灵魂是大致相通的,天才艺术家是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灵性,更能发现认识美好的事情,所以它们的智高比较高。
3. 美术天赋知乎
谁告诉你没天赋的,这种绝对否定的态度就是有问题的。学习永远是一个发现未知和巩固已知的过程,每个人都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好奇心正是趋使我们进步重要的因素。天赋是积累,对于美术学习更多的是逻辑思维的积累,如色彩知识,构图意识,画眼塑造,先得有经验,再看天赋。没有经验能看来你天赋好坏都是瞎扯。绘画是基本功(绘画逻辑)学好了,见真功夫不在画技术上,尽在对生活的感悟上。方寸之间功夫尽在其外。好的艺术作品是有人文情怀的,文学,生活,甚至音乐的影响都必不可少。学习绘画只说天赋就片面了,应该走出自己学习的舒适区,多多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亦步亦趋。打开思维,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游戏。开心的学习就好!
4. 学美术天赋很重要吗
画画需要很高的天赋,还得有独特的创作灵感。有的画家的作品,层次感强、活灵活现、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寻味无穷; 有的作品死板、笨拙。有独特天赋的画家,能够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否则,只能是照猫画虎,画个大概,根艺术不沾边,更谈不上艺术享受!
5. 学美术天赋有多重要呢
想学习人永远在找方法,要有爱好这点很重要
6. 美术天赋高的人多吗
画画有天赋的人不多,相反,非常少。不管是画画还是其它事情,有天赋的人总是少的。如果人人都有天赋,人人都会,那这件事情就不难了。画画要想画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脑海里对一样事物的构思,这才是最困难的,况且画画不能出现失误,一旦失误就前功尽弃。
7. 有美术天赋的表现
关于绘画天赋,在我看来天赋的表现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
1.在学习阶段更快入门、上手
2.在瓶颈阶段,能自dao己找到路径更快突破
3.在专业阶段,决定你比其他画师有更高的上限
就像我一个同学的例子,他总是画画不停,但就是不会长进。其实更多的是看学画画的的那个人懂不懂得观察,会不会做对比,很多人经常画画但是都是蒙着头画,只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而忽略了去表现自己的东西。所以看一个人有没有绘画的潜力应该看看他作画时会不会通过思考加入自己的观点(比如,有些人画石膏,他会画很硬朗的线条去表现石膏的质感。画人头像,会刻意在骨点强化结构。)去完成他的画。
8. 美术有天赋的人学什么专业好
对于艺术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天赋。很多家长问我,说担心孩子天赋问题。其实总结起来我认为就一句话:天赋诚可贵,努力价更高!天赋能让努力的人登上顶峰,努力能让没天赋的人走得很远,但不努力,选什么专业都没用。
其次,现在社会上大部分行业竞争都很激烈,做什么都不容易,只有专注细分领域,用心做精,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最后,说到选什么专业……这个问题无解,因为这个是根据个人喜好自己自身资源做选择的。
9. 学美术天赋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现在有太多的人在否认天赋的存在,我是不太认同的,至少在绘画领域我一直坚信天赋对于绘画成就的重要性。
当然,天赋其实是一个比较抽象、又很广泛的概念。你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平平,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迟钝,但是在另外的某方面却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领悟能力,这就叫天赋异禀。
大家都知道,美术学院的专业就有造型和艺术设计之分,其实就是针对个人的强项而设的。有些人造型能力突出,有些人可能色彩感觉比一般人更敏锐,排除强化训练的因素,这应该也是天赋的表现。
说实话,如果只是一个美术爱好者,没必要老是纠结于有没有天赋这个话题。天赋这玩意,只有在探讨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或艺术家的时候,才会有存在的意义。
一些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人,认为天赋这个词诞生根本就不科学,甚至认为其本质就是巫术思维。关于人类学习能力是否存在天赋?我们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都多少会有些体会,有些人总是会在初期训练时就表现出来一种很常见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接受的快,有的孩子接受的慢,在自然观察中得出结论,天赋的确是存在的。
尽管如此,如果你只是爱好画画而已,那就不必太在乎天赋了。学绘画,没必要一开始就讨论有没有天赋。在这个阶段,阻挠你成功的只有你的懒惰、不谦虚、怯懦等等。
就算你自我感觉接受能力一般,或者总有人在说你缺少学画的天赋,也不要轻言放弃。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神经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发现,人类的大脑可塑性极强,人与人之间的共性远远大于个性的差异。所以,就算你真的少了些天赋,很难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却不能影响你对艺术的热爱,甚至获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们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可能并非天生如此。有些表现往往是后天形成的,只是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误解为天赋异禀而已。直到今天,也没见过关于天赋形成的权威解释,甚至到底有没有天赋存在也一直争议不断。
正因为这样,与其每天纠结于有没有天赋,还不如先沉下心来刻苦磨砺一番。说不定,不经意间,就有个叫“天赋”的东西迸发出来,成为意外的惊喜。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神奇,一切皆有可能!
10. 学美术的天赋是什么
你要问学美术需不需要天赋,我想说的是需要天赋,因为有天赋肯定会学得更快,也能达到更高的成就,比如在素描上可以更好的理解透视、理解空间、理解塑造,在国画上可以更容易对国画的精髓,如气韵生动、古法用笔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但天赋是一方面,更多的还需要努力和坚持,这个在高考美术表现的比较突出,有的同学刚开始的时候进步会比较大,但后期由于不努力,不坚持,会比同时期比他努力的同学落后不少,尤其是不认真听课的那种。世界上有天赋的人很多,但努力的人很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在美术领域,靠勤奋和努力成功的画家也比比皆是。所以学美术还是需要99%的努力。
11. 美术需要天赋
看到我经常分享女儿的一些画作,不少朋友在问:孩子画得不错,有没有经验分享?
回想这两三年来对女儿绘画兴趣的培养,经验是谈不上,但方法还是用了一些的。
我们会一起玩“超级变变变”游戏,灵感是从小时候看的一本《卓娅与舒拉》中得来,具体操作附在文末。
我也常观察女儿的画作,找出她潜藏的需求,及时调整养育方式。我猜,这些改变女儿也能感受得到,这让她对绘画更有好感。相关链接同样附在文末,可以点击查阅。
一起了解绘画对孩子的好处吧:
首先,有利于孩子精细动作的发育,对于小宝宝,这点更为重要。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个点、一个圈、一个波浪线,都是孩子探索手部动作的杰作。
其次,孩子想要将看到的画下来,就必然要学会仔细观察,找出物体的主要特征。而不断绘制的过程,又会促进其审美的提升,有利于人格的发展。
最后,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孩子用语言表达不好的情绪、感受等,都可以通过画笔进行释放和宣泄,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家长想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就要对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心中有数,对照孩子所处阶段,给予正确引导:
1
无意识涂鸦期
顾名思义,孩子就是在“乱画”,毫无章法。
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如果你给支笔,他可能会满墙、满地乱画。但这是孩子探索“眼、手、脑协作”的重要过程,也是兴趣启蒙的关键时期,不要过分压制。
如果不想孩子在墙上或沙发上留下墨宝,那就主动提供一个可以乱画的空间。我当时是和女儿说好,可以在地板和玻璃门上画,给她买可水洗的彩笔,无论怎么画,事后用湿毛巾一擦就全没了。因为给了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至今我们家的墙面都是干干净净的。
2
涂鸦期
孩子的画开始貌似有些章法了,但成人绝对看不懂。
这个阶段孩子用笔不灵活,心中的想法也不具体,所以画面都非常抽象,但对孩子来说,这些线条和图案都是有意义的。
这是女儿2岁半时,在台历上涂鸦,已经出现了封闭的线条。
我很少去打断女儿的创作,有时她眼睛都快贴纸上了,我实在忍不住,就默不作声,直接上手纠正,然后尽快退回原位,不做过多干扰,尽量让她全神贯注。
3
象征期
孩子的画开始能看出一些意思了,但我们常会猜错。
这个阶段,孩子绝对是有思想了,只是不能很写实的画出来,更多时候是用些特征性图案来代表。画面缺少构图,想哪画哪。
女儿快3岁时画的,她说是草地、河流和一只兔子。
这个小人,是女儿3岁半时画的。两根棍子就代表腿,两个圆圈就代表胳膊,一个太阳就是头。
这个阶段,孩子画画都很“写意”,家长不要在细节上多做要求,尤其不会要打击孩子说“画的不像”,更不要教孩子简笔画,那都是对他们积极性与想象力最大的扼杀。
4
图示期
即便很有想象力的画,也完全能被成人看懂。
孩子开始对画面有整体安排,空间意识增强,写实感增加,人物、情节等都有体现。
这是女儿快4岁时画的,已经能看出水面以下和水面以上的空间区别了,蝌蚪、蜻蜓、荷花都比较真实了。
这个阶段很多孩子的绘画能力已经不错了,兴趣也多半养成,想进一步学习就需要送专业机构了。
这是女儿第1次上绘画课的作品,一只带棒球帽的蝌蚪,老师教了她物体间的“遮挡关系”,所以水草和蝌蚪的前后关系,表现的比较清楚。
绘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的家长在孩子涂鸦期或象征期时,因为孩子画得“乱七八糟”,就断定他们缺少绘画天赋,这是不负责任的。
孩子的发展有他自己的节奏,有的孩子会在前几个阶段停留比较长的时间,看起来像是一直没有进步,缺少能力,但很可能只是孩子在蓄积能量,等待日后的爆发而已。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上,只要孩子是享受的、是有意愿的,就说明,绘画已经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高兴。
在日常的陪伴和引导中,家长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让你的孩子对绘画更加有兴趣、有信心、有力量。
下面的几个注意事项,你需要了解:
1
“像不像”不重要
我见过这样的妈妈:
孩子画了个小兔子,正准备涂颜色,妈妈看见了赶忙制止“你怎么能用红色呢?兔子都是白的你不知道吗?”
孩子赶紧换了支白色的笔,正要画,妈妈又喊“你用白色涂能看得出来吗?这是白纸!”
孩子又换了支绿色笔,“这颜色也不对啊!好好想想,用哪个笔才对?”
孩子摇头想不出来,迟迟不愿动笔。
毕加索说“我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可见在孩子随心所欲的创作面前,成年人眼中的“像不像”“对不对”根本不那么重要。
一味强调,不仅会让孩子有挫败感,更会禁锢他们原本丰富的创造力。
2
正确点评孩子的画作
当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给你看,期待着表扬时,你怎么做?
是简单一句“画的不错”吗?听起来很敷衍。
或者说“你画的小狗真可爱,我都想摸摸它了!”
万一孩子告诉你“我画的是小熊”,怎么办?
掌握两个原则:一鼓励孩子自己做介绍,说出画面的内容。二认可孩子努力绘画这一行为本身,重过程,轻结果。
注意图中红线圈出的部分
女儿有一次给我看她的画,我看不出那个圆圈代表什么,于是我说“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来完成这幅画吧(认可她努力的过程)。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部分呢(让孩子主动介绍)?”
女儿说“我最喜欢小狗!”我点头认可说“我也觉得小狗不错,它的头上有个什么?(让她自己说出画面内容)好像很特别的样子(认可她的想象力)。”
女儿说“那是一个转动的螺旋桨,这样它就能飞上天了!”“哦,螺旋桨转动起来的确就是这样,你观察得真仔细!”
这样“有来有往”的互动式点评,会让孩子备受鼓舞,认为自己的画能被大家看懂,很有成就感。
当然,如果还能加一些专业性指导(很遗憾我不懂绘画),孩子一定会更加受用。
3
帮助孩子提升能力
绘画是对孩子眼、手、脑协调能力的考验,能力较弱的孩子,绘画过程中总会体验到挫败感,自然兴趣不高。所以帮助孩子发展精细动作,尤其是手部动作十分必要。
最基本一点就是,尽早让孩子学会握笔。年幼的孩子都习惯抓握,就是最初握勺子时的方式,如下图:
要让孩子尽早学会握笔,就要从纠正孩子握勺习惯做起。2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习惯了正确的握勺,很容易就能过度到熟练的拿笔。
另外多和孩子一起搭建积木、拼插乐高、制作彩泥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增加手部及腕部肌肉力度。
早前我也鼓励女儿在这样的涂色书上涂色,一些细小部位的着色对幼儿来说很有挑战,可以锻炼手的灵活性和力度,增强孩子对画笔的掌控感。
另外孩子的视野也需要不断开阔。家长要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去户外观察大自然,大到一整片树林、草地,小到一片树叶、一只蚂蚁,都值得细细观看。
阅读绘本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书中色彩及线条的使用。只有看得多了,头脑中才能产生出画面,拿起笔来才会“妙笔生花”。
4
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
生活离不开仪式感,绘画也一样。给孩子设计一个绘画墙,或预留一个专门存放画笔的绘画角,都能让绘画成为一件很特别的事。
姥姥为女儿设计的绘画墙
画笔、画纸的选择也不能马虎,不仅要安全无毒,还要定期更换,确保每一支画笔都有颜色。年纪小,用笔不熟练的孩子可以选择油画棒,显色度高,下笔顺滑。
大一点就可以选择水彩笔了,最好是可水洗的,方便家长打扫,笔杆要选粗细适中的,方便孩子抓握。
另外水彩、水粉、水墨等,对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绘画方式,瓶瓶罐罐的非常有趣,家长不要嫌准备起来太麻烦哦。
除了这些,还可以启发孩子用各种物品作画,快递盒里的泡沫包装纸、喝完的牛奶瓶盖、赠送的一次性小勺、小区路边掉落的树叶,都可以成为绘画创造的好材料。
附赠超值互动小游戏:
“超级变变变”
小时候看《卓娅与舒拉》时,书中的一家人常玩一种绘画游戏,我将它改良,并搬到了生活中。
初级版:先画一个图案(可以是圆圈、方块、梯形,甚至一个点)和孩子一起,一人加上一笔,看看最后会成为什么?
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要在游戏中做主导,孩子主要负责猜大人的画作,再添上些“有的没的”。
进阶版:同样先画一个图案,让孩子想象,可以加些什么线条,让图案变成其他东西。
一开始如果孩子画不好,家长可以帮忙画主体部分,让孩子添加细节。
后面,可以让孩子画主体部分,家长来添细节。
也可以由家长来决定,要将图案变成什么,孩子来动笔。
比比看,谁想到的东西更多,谁画得更好。
提升版:孩子画一幅画,家长和孩子一起,提意做怎样的修改,让画面更有趣。
有一次,女儿画了一只坐在地上的小狗,我提意加上一个肉骨头,让小狗变成正在吃饭的狗。
女儿想想说,可以在狗屁股旁边加一陀“粑粑”,就成了正在拉粑粑的狗。
我们大笑,最后,还增加了滑板车,变成了一边吃、一边拉,一边玩滑板的狗。
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绝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多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多一重眼光独到的审美,多一份与众不同的气质,如此而已。
希望家长都能始终以赞美的眼光,欣赏孩子的涂鸦,以支持的态度,肯定孩子的创作,这样孩子就一定能在绘画中找到快乐,获得成长。
(文字图片转自超级育儿师)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